牛顿遗留的几个问题 03
本系列文章预计会有20+个章节,这套文献将系统讲述科学与技术本身,这里是第七季第3篇
--本文预计阅读4min--
不言而喻,牛顿及牛顿同时代以前的人们世界观一直停留在“现象”层面,也就是他们的思维一直受世界的表象所困,任何理论都习惯用看得见的元素,比如,五行说,金木水火土。形象的用能看到的事物去代替世界的潜台词。
比如,笛卡尔的漩涡理论!
笛卡尔的涡旋理论指出,天体之所以运动,是因为天体周围的物质(流体、以太)在推动天体,而物质像涡旋一样运动。关于物体的下落,他解释说,当一块木头放在水的漩涡中时,它会被吸入漩涡的中心,但根据相同的原理,它会被正在发生的以太漩涡吸引。
而牛顿对自然的解释完全摒弃了笛卡儿的旋涡理论,这令他在欧洲大陆上的同行们感到相当不快。
在这些批评者看来,牛顿虽自称描述了行星运动,却没有给出造成这种运动的物理机制,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牛顿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:地球要凭借何种机制才能跨越几千万英里,看似瞬时地对太阳施加吸引力?
一位匿名的法国读者对《原理》一书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不满者的心声:牛顿并不是物理学家,他只是数学家。
当然牛顿在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是受到部分人的质疑。
好在,最后牛顿研究自然哲学的数学方法获得了胜利。他在1723年过八十大寿时,几乎所有欧洲顶尖思想家都已接受了他研究宇宙的方式。
同行们对《原理》以及牛顿的后一部著作《光学》推崇备至。和所有的伟大作品一样,他的这两部作品提出了许多问题,并指明了未来的探索方向。
不过,牛顿很清楚,自己的工作还未结束。因为还有几个问题没解决。
1、他还没能从理论上证明行星轨道的稳定性,而这一点已被天文学家们通过望远镜证实。
2、他也没能证明自己的理论能够解释月球运动和地球潮汐的一些细节。
3、他还没能发现描述物质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数学定律,以扩展他的“哲学推理模式”,从而解释其他现象,比如电、磁、热、发酵,甚至是动物的生长。
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逝世,享年84岁。
英国人认为,牛顿是历史上最优秀的自然哲学家。
后来,苏格兰思想家大卫·休谟称牛顿为“为人类的繁荣和教育而生的绝无仅有的伟大天才”。欧洲大陆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。
在那里,牛顿的同行们只把他当成一流数学家,认为他把数学应用于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完全没有意义。
差不多半个世纪后,当其他专家完成了牛顿运用引力定律研究太阳系的未竟事业后,他们才承认牛顿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哲学家。
牛顿本人很可能会感到相当惊讶,因为他的未竟事业最终并不是在他的祖国完成的,而竟然主要是在那个对他的批评最为尖锐的国家——法国完成的。
之所以会在法国诞生,我看过很多解释,有几条给大家看看。
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了很多问题,比如莱布尼茨到底做了什么?为什么现代微积分采用的是莱布尼茨的而不是牛顿的?牛顿和莱布尼茨到底发生了什么?
祝幸福~
往期推荐